目录:
第一章:“最昂贵错误”的背后真相
第二章:快乐人生13条
第三章:快乐不是目的地
第四章:别给自己贴上“初老症”标签
用800美元卖掉了价值3500亿美元的股权,不管是谁看到了这样的事情都会觉得韦恩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。但是事实上有钱也是要有命去花才有价值的。
“最昂贵错误”的背后真相
2011年12月13日,在美国纽约索斯比拍卖行的一场拍卖会上,有一件拍卖品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,这就是1976年苹果公司三位创始人韦恩和乔布斯、沃兹尼克签署的“苹果公司合伙合同修正协议”,这份“补充协议”是在韦恩以800美元卖掉苹果10%股份后签署的,协议确认了韦恩不再是苹果公司合伙人。
在全世界的各大媒体上,韦恩的这个决定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错误,因为当年他以800美元卖出的股权如今净值已高达3500亿美元,他放弃了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一直被作为创业者的反面教材,但是,事实真的如此吗?
1976年4月初,42岁的韦恩和乔布斯以及沃兹尼克联合创办了苹果计算机公司,韦恩负责设计了第一个“苹果”公司徽标,并起草了最早的“合伙合同”以及“苹果一号”电脑的使用手册,韦恩当时拥有苹果公司10%的股份,但是仅仅十天之后,韦恩就以800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苹果公司股份全部卖给了另外两名创始人,接着他就彻底离开了苹果公司,苹果公司一直对韦恩的离开晦莫如深,仅以一句“韦恩经济上遇到困难”搪塞了之。
但事实情况是,当时的韦恩虽然收入不高,但绝非食不果腹,35年来,无数媒体试图挖掘当时的真相,后来更是传出无数种说法,甚嚣尘上的便是乔布斯与韦恩的不和论。
事实上,乔布斯与韦恩的感情非常深厚,由于年龄关系,乔布斯一直将韦恩视为某种“父亲般的角色”,后来虽然韦恩离开了苹果公司,但乔布斯一直没有放弃过再次请他进入苹果,1978年,苹果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计算机市场站稳了脚根,乔布斯再次隆重邀请韦恩加入苹果公司,但韦恩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乔布斯的请求,他继续在雅达利公司工作,后来又换了好几家电子公司上班直至退休,韦恩退休后靠卖珍稀邮票、罕见钱币和金币维持生计。
韦恩一生申请了12项专利,但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对这些专利进行投资,没有靠这些专利来赚过一分钱,这让韦恩的生活一直无法跨入真正的富豪行列。自从离开苹果公司后,韦恩没有拥有过一件苹果公司的产品,直到2011年9月5日,他在英国布赖顿市参加“现代化研讨会”时,才收到了一件ipad2做礼物,这是他生平拥有的第一件“苹果”公司产品。而这时,乔布斯已经病入膏肓。
2011年10月5日,乔布斯因集劳成疾病逝,年仅56岁,77岁的韦恩悲痛之余,也终于揭露了当年股份转卖事件的真相,他说:“毫无疑问,我坚信当年离开苹果公司是一个正确的决定。我知道,乔布斯和沃兹尼克是多么优秀的小伙子,他们拥有超绝的智慧,但是他们两人也是真正的工作狂,像旋风一样,你知道的,这样对事业很好,但对身体很不好。如果我当年留在苹果公司工作,巨大的工作强度可能会令我没命活到现在。”
一语道破天机,原来,韦恩并不想用透支生命来换取财富,当我们带着嘲讽的口吻谈论当初韦恩的决定时,56岁的乔布斯已经英年早逝,而77岁的韦恩仍然平静从容的生活着,从人生的价值来看,或许乔布斯更为精彩辉煌,但他的人生并不是完美的,过大的压力让他透支了自己的生命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犯下最昂贵错误的或许不是韦恩,而是乔布斯。
快乐人生13条
1、生命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,即使那些让你很厌烦的人也不例外,因为从他们身上,你可以知道人性的弱点。
2、快乐的人不只接受改变,而且会欣然地全身心投入。他们会说:“未来五年如果像过去一样,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?”
3、付出的时候,不要期待任何回报,否则一颗心老是牵挂着结果,反而很难有所收获。
4、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——— 他们很不开心,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人生目的。假如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不妨先找出最接近你理想的事,可以把那里作为起点。
5、做你爱做的事情,并不意味着生活得轻松,但绝对可以活得更精彩。
6、无论你身在何处,你都不应该被困在原地,因为你是一个人,而不是一棵树!
7、当你说“我就是要做这件事,多困难我都不在乎”时,老天爷就会开始支持你。
8、你对生活状况及别人的行为要求越少,你就越容易快快乐乐地过日子。
9、若真想获得心灵平静,就必须懂得心存感激。如果你总说“等我生活得好一点之后,我一定会去感激,”那你就一辈子没希望了。
10、改变自己是可行的,聪明的,当你试图改变别人时,你就会显得愚蠢,而且会自寻烦恼。
11、除非你自愿放弃,否则你永远不会被打败。
12、你不必害怕和人接触,很有可能他们也很怕你呢!
13、称赞别人会令你自己更快乐。称赞别人会帮助你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事物上。每当你把焦点放在正面的事物上,你的生活就会充满希望。
快乐不是目的地
一大早,我跳上了一部出租车,因刚好遇上尖峰时刻,没多久车子就卡在车阵中,于是我随口聊了起来:“司机先生,最近生意好吗?”
后视镜中的脸拉了下来,声音臭臭的:“有什么好?到处都不景气,你想我们出租车生意会好吗?我每天天不亮就出来开车,开到天黑回去也赚不到多少钱,真是够气人的!”
嗯,显然这不是个好话题,换一个主题好了,我想。
于是我说:“不过还好你的车子很宽敞、很舒服,要不然像现在困在路上就难熬了。车子大还是好,即使塞车也不会觉得心情不好。”
没料到这张脸竟愈来愈臭,声音也激动了起来:“你觉得舒服吗?那你每天坐12个小时看看,你还会不会觉得舒服,我每天被关在这车里,关得腰酸背痛,真是倒霉,还不是为了要吃饭。”他说完叹了口气。
老实说,那天我下车时,心中有种终于解脱了的轻松感。
不过几天后,我再一次跳上了出租车,而这一次,却开启了迥然不同的经验。
一上车,看到了一张笑容可掬的脸,轻快的声音伴随而来:“你好,请问要去那里?”
有些惊讶这迎面而来的亲切,我笑了笑,随即告诉了他目的地。
司机先生说:“好,没问题,那你希望怎么走呢?”我说:“都可以啊,看你怎么方便,就怎么走吧!”
他笑了笑,一边开车,一边开始愉快地哼起歌来,显然他今天心情不错。
于是我问:“司机先生,看你今天心情很好嘛,有什么喜事吗?”
他笑得露出了牙齿:“我每天都是这样啊,每天心情都不错。”
“为什么呢?”我问:“不是听说最近大家开车收入都不太理想吗?”
司机先生又笑了笑:“没错,不过日子总是要过的,我也有家、有小孩,开车时间也跟大家一样变长了。不过,我总是会换个角度去想事情,心情就不一样啦!”
他继续说着,脸上的笑容一直末消:“譬如说,我觉得出来开车,就好像出来玩一样,客人付钱请我跟他们一起去玩,这不是挺棒的吗?”
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,一早就有这份荣幸,跟前座的幸福达人同车出游,真是炫毙了。
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的话:“快乐,是种与生俱来的权利,而不是取决于你所完成的成就。”
也就是说,快乐是出发地,不是目的地。
也许是小时候都被洗脑成功,现在的我们大多习惯在准备考试时兢兢业业、不苟言笑,一切只等到考完,到那时才有资格感到轻松,觉得快乐。
而在工作上,我们往往也给自己设下目标,并且为了表明决心,立志夙兴夜寐,神情严肃紧张,生怕神情若有松懈,则会功亏一匮,至于什么快不快乐的,那就以后再说了。
我们大多数人,都是很不快乐地在完成目标,也很不快乐地在寻找快乐。
从幸福的角度而言,这个做法非常有待商榷。
因为,真正的幸福达人,不是去完成了事情才快乐,相反的,应该是要快乐地去完成事情。
为什么呢?
首先,心理学研究发现,有份随时随地都平和快乐的心境,才能有助于我们整体的身心健康发展。因此一曝十寒的心情状态,是无助于我们的整体快乐感的。所以,快乐的心境应该天天维持。
第二,如果仔细分析一下,我们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,都处在“努力达到某个目标”当中,只有极短的时间,是处于“完成事情”的状态。而如果等到完成了事情才快乐,那看来我们生下来就注定要悲惨过一生了,不是吗?
因此,快乐的心情是不需要、也不应该等待的。
第三,在我们心境平和时,大脑较易处在α波的状态,而α波有助于创意的思考。
因此你会发现,当处在快乐的情绪中,我们才能更有效率、更有创意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所以,如果你也一直在等待完成目标后的快乐感,请现在就开始,学学那位懂得从快乐出发的司机先生,让自己不再靠完成事情才快乐,而是要快乐地去完成事情!
别给自己贴上“初老症”标签
最近,“初老症”一词引起广泛共鸣,有人列出其50个特征,对照后不少人惊呼自己“八九不离十”
66%受访者认为自己“初老”
“初老症”一词源自台湾一部电视剧,意指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,人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,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,心态消极,并且身体开始出现衰退迹象。不少认同“初老症”者,甚至将它看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“病种”。
在新浪网一项针对“初老症”的投票中,66%的参与者选择了“是”。“只要坐下来,小腹就有一摊肉”荣登症状榜首,而“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几率逐渐降低”、“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”则分列第二、第三位。
“怕老”,是人们的共同心态,但随着90后甚至00后活跃于社会,很多年轻干练的“白骨精”也开始感叹自己“老”了。 心理学中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认知功能退化、记忆力退化,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和严格的诊断标准,仅凭一两条模糊的描述是不能下结论的。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来看,“老”有两个特征:
特征一:人格上的变化。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认为,人的前半生偏重于重视外部世界,好活动、爱交际,也就是偏重“外倾性”;而后半生更重视主观世界,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“内倾性”的特点,对自我有更深度的思考。也就是说,“老”的一个特征就是变得更加内敛。或许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,人们更需要宁静和内观。当然,内外倾向的变化只是一种大体的趋势,现实中也存在着“老顽童”和内向的青年人。
特征二:认知功能的退化。这是“老”的主要表现,如视、听觉逐渐衰退、加工速度变慢、运动灵活性和记忆力有所减退。由此还可能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,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,甚至导致抑郁、焦虑、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。
“初老”是“初成熟”的表现
很多自认为有“初老症”的人,将原因归于压力过大。
“压力大”,现在似乎成了解释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万金油。但是,如果仔细分析那些“初老症”症状就会发现,“初老症”其实更多的是“初成熟”的表现。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,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,其中25岁到50岁被称为“成年中期”,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实现“繁殖感”、体验“关怀”。也就是说,他们开始渴望关怀下一代,开始对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责任感,强烈希望能给下一代创造出好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。
在这一阶段,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,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,所以这是一个人高创造力、高生产力的时期,也是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。很多人深信不疑的“初老症”症状,如“一天没有吃绿色蔬菜就会觉得身体怪怪的”、“对完美起疑,对不完美深信不疑”、“按时回家”、“不爱凑热闹”等,都是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细节和社会规范、学会独立思考、对感情更加理性、追求生活品质的“初成熟”的表现,属于这个阶段正常的心理发展进程。这个时期的人们,“很少认识新朋友”,因为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逐渐形成;“对于星座、运势、塔罗牌”不再热衷,是因为褪去了“幼稚”的外衣。还有些人可能觉得,生活中总是丢三落四,肯定是衰老的表现,这其实更多的是和注意力不够集中有关,并非记忆力下降的表现。
即使出现真正“老”的特征,也并不意味着人的智力全面下降。心理学家将智力分为“流体智力”和“晶体智力”,和感知觉、加工速度相关的智力是流体智力;而晶体智力指的是个体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,如语言文字能力、判断力等,晶体智力是不会随着年龄衰退的,会一直保持稳定。这说明,“老人”宝贵的经验在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还是有优势的。
自贴标签当心真的“老”
生老病死,这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逃脱的自然法则。我们无法阻止自己身体的衰老,但却可以保持自己心态的年轻。
中国医师协会、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《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》显示,白领目前的心理状态是,49%有疲倦感,46%有平淡感,38%有烦躁感,有“满足感”的不到一成。如果正值盛年,却总觉得自己“初老”,甚至处于沮丧的状态,就会慢慢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。心理学上有些定律很能说明这个,比如惯性定律——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持续不断去加强它,它终究会变成一种习惯;显现定律——当我们持续寻找、追问答案的时候,它们最终都必将显现。大家熟悉的心理暗示,从心理机制上讲,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,不一定有根据,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,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。
当然,心理现象也能对人产生积极作用。比如,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。有实验表明,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。第一组在朗读前,告诉他们这是着名诗人的诗。对第二组,则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。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,结果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.6%;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.1%。
“初老症”并不是医学术语,大家不要对号入座。但对于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,则要认真对待。拥有快乐的心态、多跟亲人朋友联络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,都有助于缓解疲劳、释放心理压力。
结语:不要再说你老了。你不过才20多岁,长期的心理暗示对你的心理健康并没有什么帮助,所以大家不要随便对号入座。(文章原载于《中外健康文摘》,刊期:2012.06,作者:鲁言,张怡筠,张维晨,石兵,版权归作者所有;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尽快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)。